
那声枪响划破台北马场町上空的湿气时,蒋介石估计正坐在士林官邸里,手里端着的茶杯,怕是都跟着抖了一下。
他翻开那本记录着成败荣辱的日记,潦草地写下了八个字:“殊为寒心,令即逮捕”。
怎么说呢,这八个字,与其说是雷霆之怒,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被亲信背刺后的愕然与不解。
他大概到死都在琢磨,吴石——这个被他从人堆里扒拉出来,安上“国防部参谋次长”这么个要命位置的家伙,怎么就把压箱底的《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》,当成快递给对面寄过去了?
这买卖,亏到姥姥家了。
其实啊,这桩让老蒋颜面扫地的“吴石案”,压根就不是什么简单的间谍故事。
它更像是一份递到蒋介石脸上的、带着血腥味的“团队管理失败案例分析报告”。
时间倒退回1949年,那时候的蒋介石,简直就是个刚被从牌桌上赶下来的输家,气急败坏地退守台湾。
整个团队乌烟瘴气,派系斗争比连续剧还精彩。
他急需一个“空降兵”,既能干活,又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历史遗留问题,最好还能对他感恩戴德。
吴石的出现,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。
日本陆大毕业,专业技术杠杠的。
关键是,这人在国民党这个大染缸里,居然是个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奇葩,跟谁都能喝两杯,但谁也不是他大哥。
这种“干净”的背景,在蒋介石看来,就是一张最完美的投名状,意味着可以被彻底塑造成他想要的形状。
于是乎,一场蒋介石自以为稳赚不赔的“投资”开始了。
他把吴石放到了一个几乎能接触到所有核心机密的位置上。
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贼响:我给你高官厚禄,我给你天大的信任,你就得把命卖给我。
这套逻辑,他玩了一辈子,自认为早已炉火纯青。
在他那个老派的脑子里,人心和忠诚,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。
可惜啊,他算计了一辈子,偏偏算漏了一样东西——人心,有时候是钱买不来的。
就在老蒋得意于自己“知人善任”的时候,吴石的内心,恐怕早就对这个“公司”失望透顶了。
抗战那会儿,前方将士拿血肉筑长城,后方那群高官却忙着“劫收”敌产,把国难变成了家产。
好不容易把日本人赶跑,转头又对自己人磨刀霍霍。
这种操作,但凡有点良心的人,都看不下去。
吴石曾私下里对朋友感叹:“国民党不亡,天理何在?”
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,而是一个对企业文化彻底绝望的老员工,在提交离职报告前的最后独白。
所以,当对岸伸出橄榄枝时,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接了过去。
这不是背叛,这是弃船。
在他看来,国民党这条船,眼看就要沉了,他得赶紧找条能渡他去彼岸的方舟。
你看,蒋介石眼里的“恩重如山”,到了吴石这里,可能连根鸡毛都算不上。
他递出去的哪是情报啊,分明是一封与旧时代彻底决裂的战书。
这波操作,直接把蒋介石那套靠利益和权力维系的“忠诚体系”砸了个稀巴烂。
事情败露后,好戏才算真正开场。
军法系统里,还有人念着同窗旧情,想保吴石一命。
可蒋介石呢?
直接拍板:杀!
他那句“殊为寒心”,与其说是对吴石的失望,不如说是对自己那套“识人术”彻底失灵的恼羞成怒。
他要用吴石的血,来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心,来维护他岌岌可危的权威。
但他从来没想过,真正的问题,不是出了一个吴石,而是他脚下的这片土地,早已人心思变。
那声枪响,带走了吴石的生命,也彻底锁死了蒋介石自我反省的大门。
他用最严酷的手段,试图堵住忠诚的漏洞,却不知道,人心这东西,从来不是靠堵的,而是靠赢的。
只可惜,这个简单的道理,他一辈子都没能想明白。
那八个字,最终也成了他败退台湾最真实的注脚。
股票配资网官网信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