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兵法中有一条至关重要的作战原则,那便是“为将者,重在因利而制权也”。所谓“因利而制权”,简单来说,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,灵活调整战略和战术,抓住一切可能的有利机会来取得胜利。
在解放战争的著名战役——汤阴战役中,我军将领尤太忠及时调整攻城战术的做法,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。
1947年5月1日的黎明,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在凌晨五点准时发起了对汤阴城的总攻。随着炮火的轰鸣,六纵副司令员韦杰正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局,忽然,他注意到一个让他震惊的场景——我军的一支部队竟然提前发起了对汤阴城的冲锋。韦杰急忙回过头来,愤怒地质问道:“步兵冲锋的命令还没下达,哪个部队这么大胆,居然擅自出击!”
他马上命令通讯员去调查情况。结果的回复让他哭笑不得——原来,提前发起冲锋的正是六纵十七旅四十七团一营。这个营承担着攻坚任务。此次进攻汤阴城是六纵第一次大量动用火炮进行攻城,然而,由于不少作战单位缺乏步炮协同经验,在炮火的轰鸣声中,四十七团一营的士兵显得有些过于兴奋,他们看到城墙被炸出一道缺口后,便急不可耐地冲了出去,完全忽略了应该等待炮火急袭结束并接到总指挥的命令后再行动。
展开剩余71%这一过于急躁的行为导致了不小的损失。那道缺口并未成功突破,而敌人的反击炮火又造成了不少伤亡。杜义德闻讯后勃然大怒,立即打电话给十七旅指挥所,将他们骂了一顿。紧接着,他又给十六旅指挥所打电话,提醒他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。
电话接通后,十六旅的副旅长尤太忠接过电话,听完杜义德的通报后,主动提出了一个建议:“政委,虽然攻城失败,但我们不能停战,战斗必须继续进行。咱们能不能换个打法?”杜义德有些意外:“换什么打法?”
尤太忠解释道:“以往我们的攻城战术都是先炮轰,再爆破,然后是步兵冲锋。即使敌人傻了,早就摸透了我们的套路。我们也该换一换打法了。”杜义德听后有些沉思:“嗯,倒也有道理,你觉得该怎么改?”
“我们十六旅讨论过,决定采用‘瞒天过海’的策略。”尤太忠继续解释道,“这就是通过几轮忽远忽近、忽强忽弱的炮火急袭,让敌人迷惑,不知道我军的真实意图,接着等敌人麻痹大意后,再突然从侧面发起攻击。”
杜义德连连点头:“这个办法不错,就按你说的办,我马上通知十六旅和炮兵部队。要注意步炮协同,并按照你的‘瞒天过海’之计进攻。”
副司令韦杰和十六旅旅长李德生也都认可尤太忠的建议,并迅速展开了相应的调整。各部队立即根据新的战略部署重新调整了进攻计划。
当杜义德再次下达总攻命令时,炮兵部队的火力不再一味地集中向汤阴城倾泻,而是采用了忽东忽西、忽远忽近、忽强忽弱的策略,使城内守敌根本摸不清我军的主攻方向。经过五六轮的“佯攻”后,十六旅与十七旅的多支突击队同时从不同方向发起冲锋,打乱了敌人的防线。
尤太忠亲自指挥的十六旅四十六团三营九连如同利刃一般,率先从南门的缺口处突破,成功登上了城墙。当敌人集结兵力准备向西门增援时,尤太忠再次出手,亲自指挥四十六团二营组成的火力小队,用刚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燃烧手榴弹开辟道路,顺利引领主力部队攻占了南门。
不久,激烈的巷战也宣告结束,汤阴城内的守敌全部被歼灭,声名狼藉的孙殿英也被生擒,成为了我军的俘虏。
战后总结会上,杜义德高度赞扬了尤太忠的“瞒天过海”之计,称他深谙“因利而制权”的战略,能够打破常规,创造出新的战术思路。正是这一创新的战术,使得六纵打破了僵局,最终赢得了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网官网信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