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流性食管炎,这个病名,是现代医学的叫法。中医发展了几千年,古代对这个疾病有没有认识?症状的描述是什么?相近的一些称谓是什么?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。只有跟古人对上号,呼应上了,才能很好的应用古人给我们创制的那些方子,去治疗那个疾病。
反流性食管炎最主要的一大类症状就是有东西往上返,在《黄帝内经》当中《内经·灵枢·四时气》有这么一句话:“邪在胆,逆在胃,胆液泻则口苦,胃气逆则呕苦,故曰'呕胆’”。反流性食管炎,反上来的都是盐酸,酸性的物质,具有一定的腐蚀灼烧的性状。反流上来的东西,中医认为都是火,那么,这个火的根源在哪里呢?
邪在胆,逆在胃,胃气上逆,与胆气一起串通一气之后,往上反,冲破了我们第一道关隘,叫贲门,把门冲坏了,往上返,反出来是什么症状呢?胆液泻则口苦,胃气逆则呕苦。也就是说,单纯的胆气反逆,要是泛溢的话,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病人,早上起来有点口苦。如果胆胃之气,胆胃之火同时上逆的时候,就会出现呕苦。呕出来反逆的东西,又辣又苦,又烧灼我们的食道。这类疾病叫做'呕胆’。其实在古代就有那样的症状的描述,这一类疾病,通过这一段话也能判断出来。他是胆胃郁火上逆。这是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关键的病理机制,要把胆和胃的问题解决好了,把火给清利了,反流性食管炎可以说就解决了一大半了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来到东汉末年,医圣张仲景就出现了,关于这种反流性食管炎,食道部的症状,食道灼热的感觉,甚至这种灼热引发了胸中都有一种气塞,气滞的感觉,吞咽都感觉有东西阻塞了,甚至都引发了胸骨后疼痛的表现。这些主是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。
在张仲景的著作中就有这样一个描述,这种火往上反,返到食道里来之后,就会出现心中懊恼,特别烦得慌,严重的就叫做胸中窒,就感觉胸口这里边气都憋得慌。吞咽的时候,总感觉有东西挡住了,堵得慌,这叫胸中窒。更严重的叫做胸中结痛,甚至胸骨后的一种疼。这就是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反流性食管炎,确实就是按这种形势,这种趋势去进展的。
一开始轻微有点不舒服,逐渐加重,引发的这种病症,张仲景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子去治疗,用到焦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,栀子能清火,你能把胆和胃的这种火给他撤掉,反流性食管炎,就治明白一半了。栀子这一味,不但能清利胆火,而且还能清利胃火。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就认识了栀子,主五内邪气,胃中热气,能把胃里的火全给清解掉,所以,栀子清胆火清胃火。淡豆豉能够很好的透发人体的气机,使胸中的气顺一点,反流的趋势,上逆的趋势也就得到了一定的缓和。
在两大经典著作当中,或多或少都能找寻到反流性食管炎的一些影子。在临床当中,把反流性食管炎这类疾病称作为'呕胆’,很符合这种疾病的性质,以上就是我们通过探寻中医的源流,中医的一些经典理论来找寻反流性食管炎,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治疗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网官网信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