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的天山北麓,紫泥泉镇的夏牧场绿浪翻涌。石河子大学“数字化赋能养殖 新科技助力发展”实践团在动物科技学院与图书馆老师带领下,穿过草原,在羊群环绕的毡房里,见到了中恒养殖场书记刘晓枫。这位“羊二代”的二十年牧业路,因团队此次带来的科技文献资源更添活力。
图1 刘晓枫在第三师51团作养殖资源介绍
牧鞭传家:从20只到产业化的突围之路
“自打记事起,羊圈就是我的游乐场,家里最初只有20来只羊。”刘晓枫指着远处山坡上的羊群,声音里藏着二十多年的光阴。自小他就在羊圈与草场间穿梭,跟着父亲学饲喂、接羔、转场。
大学毕业后他赴内地工作,五年前,一个念头让他决心回乡:“父母老了,这片牧场需要年轻人接棒。”可接手第一年就遇难题——初夏转场时,一群断奶羔羊突然扎堆不动,还有轻微腹泻。“当时蹲在羊圈守了两晚,按父亲教的法子喂温盐水、加厚垫草、掺炒麸皮,折腾四五天才缓过来。”
展开剩余69%如今再谈波折,刘晓枫已从容许多。他翻开手机里的“养殖笔记”,又点开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整理的“数字资源包”:“这是图书馆整理的羊病防治数据库资源。前些天羊群采食变慢,我既对照自己的‘采食异常对照表’,又在数据库查相似案例,很快确认是雨水多导致牧草水分大引发的消化问题。按方案掺了10%苜蓿干草,两天就好了。”
他每天记录的羊群采食、排便、活动状态,会同步上传到团队协助搭建的云档案,方便随时回溯分析。“以前觉得父母的经验是老规矩,遇事才知是宝。现在有了团队带来的的数字资源,老法子配新数据,心里更有底了。”他笑言,羊群生病率低了不少,周边养殖户常来咨询相关资料。
图2 刘晓枫在第三师53团进行养殖经验分享
风味密码:慢养背后的数字支撑
“别人养四五个月出栏,我们得养足10到11个月。”刘晓枫话语里透着执着,“别人追快,我们求慢。”这看似“短板”,却被他变成了核心“长板”。
漫长放养周期里,羊群在天山雪水滋养的草原上自由采食百草,积累了丰富风味物质。他深知消费者对健康与口感的追求,通过师生推荐的农业标准数据库,查询到最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,按流程完成羊肉、饮用水、饲草检测。
他还借助电商运营数字课程,学会线上展示牧场环境与养殖过程。“以前只会埋头养羊,现在知道怎么把天山的草、雪水的甜讲给城里人听了。”他联络内地朋友,让“慢养”羊肉直达都市餐桌,收获的反馈很直接:“没有膻味,肉质嫩得惊人!”这源于他对品质的精准把控——牧场坚持自繁自养,确保肉质纯净。
新牧人的“破圈”实践
“传统牧业不是守旧,是要把老法子变得更灵。”刘晓枫说。哈萨克牧民顺应天时的游牧智慧、父母精于舍饲的养殖经验,都被他汲取精华,而图书馆的数字赋能,让这份传承有了更宽视野。
团队在图书馆老师指导下,根据养殖户需求及时更新数字资源:从牧草种植技术手册到市场行情分析,从短视频宣传技巧到农产品溯源指南,全方位助力牧场升级。刘晓枫将这些专业知识融入实践,清晰辨别传统中的优劣,谨慎进行“取舍”与创新。
这次拜访让实践团成员深刻理解了传承与创新的含义。所谓传承,是把老一辈的经验变成扎实的根基;所谓创新,是在这根基上长出向上的枝芽。就像刘晓枫手中的牧鞭与手机,一个连着过去的智慧,一个指向未来的可能。(本文由石河子大学“数字化赋能养殖新科技助力发展”实践团采写)
通讯员:华登科 牛妙言
初审:张瑞娥 复审:张瑞娥 终审:古 田
编辑:郑 红 编审:张瑞娥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网官网信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